陝西省教育廳新聞鍊接:http://jyt.shaanxi.gov.cn/jynews/mingrentexie/202106/08/114115.html
嶽钰教授,2004年6月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。24年的時光無聲無息流逝,仿佛從不停歇的溪水從指縫間淌過。當自己曾經的百餘幅畫作再一次布展呈現在澳门新葡萄8884官网博物館的大廳中,非洲大地原始之美的力量從畫作中噴薄而出,像是有魔力一般,将澳门新葡萄8884官网藝術學院教授嶽钰老師在非洲援教的時光,悄悄偷了回來。
1997年,受文化和旅遊部委派,嶽钰前往厄立特裡亞國的首都阿斯馬拉國立藝術學院援教,為期一年。2021年5月12日,為配合該校非洲文化中心揭牌,展示中非文化友好交流,嶽钰教授在自己近千幅美術作品中挑選120幅非洲主題畫作,再次用畫展的形式展示學校對非洲文化的研究,畫展以“24年情未了,友誼在畫中”為題,祈願世界和平、中非友誼長存。
澳门新葡萄8884官网“24年情未了,友誼在畫中”主題畫展現場
走進非洲 向往了解原始藝術觀念
在“厄立特裡亞國”的百度詞條上可以看到,這個非洲國家位于非洲東北部,國土面積12.5萬平方公裡,以雨育農業為主,80%的人口從事農牧業。而這個國家的名字,援教前嶽钰也從未聽過。
“當年有機會出國的人不多,去非洲更是少之又少。”嶽钰告訴記者,對于很多人來說,非洲落後且傳染病多發,但是自己卻将赴非洲援教視為來之不易的機會。“這是因為在近代世界美術史上,非洲文化藝術以‘原始藝術’的特征,受到全世界的推崇,特别是在世界第一、二次世界大戰中,由歐洲将士從非洲帶回的木雕藝術作品中的原始藝術觀念,得到了後期印象派畫家們的熱捧。它區别于文藝複興以來的非學院派的教條常規,以一種原始心态對現實世界進行解讀,從而成為近現代文化藝術思維的突破口。同時也代表着在工業革命後,人們對于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整個物質世界的标準化、批量化、規格化壟斷人類社會的反抗。”
1997年春節剛過,嶽钰和其他同去援教的4位老師一起,經過一番長途跋涉,抵達了厄立特裡亞國首都阿斯馬拉。
學習非洲一年創作千餘幅主題畫作
嶽钰很少提及當時條件的艱辛,從踏上非洲土地的第一刻起,他已經為自己接下來一年的援教生活作出了“頂層設計”,即抱着謙遜的态度,去了解和學習非洲文化中的原始藝術,并給自己列出了“了解非洲、學習非洲、熟悉非洲、表現非洲”的四個學習階段。
“當時,我在阿斯馬拉藝術學院教授雕塑,班上的同學們是全國選拔而來,年齡水平參差不齊,針對情況不同的學生,我為他們全校分别編寫教學大綱、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,将自己所知所學傾囊相授。”在當老師的同時,嶽钰自己也是一名學生。課餘的時間,他跑遍了厄立特裡亞全國各地的宗教場所、博物館、圖書館、商店、民間工藝品店,見到好的木雕、草編,隻要有原始觀念表現的造型,就如饑似渴地學習、臨摹。
嶽钰摹寫習作作品
在本次展出的一張木雕的摹寫習作上,還标注着嶽钰當時的感悟體會:“此木雕在人物造型處理和整體韻律和節奏感很值得學習。沒來非洲之前,不懂得非洲藝術家在造型上的誇張其實是十分寫實的。隻認為非洲藝術古樸、幼稚,在非洲執教一年,方才認識到非洲木雕的藝術價值和對生活概括的高超技巧。”
就這樣,在非洲的日子裡,嶽钰要求自己每天至少畫三幅畫,日積月累,當一年援教時間結束,他共畫了一千幅左右的繪畫作品,其中有中國水墨畫、油畫、版畫、綱筆畫、水粉畫、色粉筆畫,素描、速寫……從臨摹到創作,在嶽钰的筆下,非洲大地的風光、人物,鮮明突出、充滿生機,并提出了“裝飾寫實主義”的獨特繪畫觀,用非洲原始藝術木雕的表現方法來處理動物或人物的頭部,而動态和形體描寫則又是寫實的,這樣就将原始藝術的裝飾、情趣與現代寫實審美有機地結合起來,讓他的作品散發着濃濃非洲原生的意味。
融入非洲 藝術不分貧富隻論感情真假
“在非洲的一年中,我将自己徹底的想象為本地人,從非洲人的角度尋找美、表現美、歌頌美。正是這24年前的美好生活記憶,才能讓我最終得以畫出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。”憶起當年,嶽钰告訴記者,為了更好地了解、融入非洲,他住過“帕魯瓦”(圓形的茅草房)和“号德帽”(方形的茅草房);吃過“英及拉”(用苔夫面攤的大餅和燴菜一起放在盤子裡,用手抓着吃)……“繪畫是創造性的工作,不是簡單的模仿,不深入研究是不可能搞出讓人折服的藝術作品。”
在嶽钰創作的1000多張非洲畫作中,絕大多數描繪的對象,都是人物。“理解人、分析人、表現人,是人物畫家的天職。”嶽钰說道,厄立特裡亞國的國民屬于阿拉伯人與非洲人種的混合區域,膚色并不很黑,面部結構也非常好看,形象很入畫。在他的筆下,從孩童到老翁,大都神态平和,質樸動人。其中一幅名為《母親》的創作,更記錄着嶽钰與同學們的深厚情誼、授之以漁。
嶽钰作品
這是一幅創作在報紙上的畫作,畫面中,左下角是一群為國家獨立而獻身的青年戰士,而占據最大畫幅的,是一位非洲老媽媽,隻見她的面龐已經爬滿皺紋,裹着頭巾,嘴角微微上揚,眼神平靜而又堅決。報紙上的提格雷尼民族文字,則為整幅畫增添了紀實藝術的氣息。
講到這幅畫的創作,嶽钰表示,這位老媽媽的原型,是自己在當地農村采風時遇到的。“老媽媽給我又是炒雞蛋,又是買面包,還拿出自制啤酒‘蘇阿’請我喝,還不收我的錢。而我去非洲援教的那年,家母仙逝,身為長子又身處異國他鄉,更是思母心切。”
嶽钰繼續說道,“作為援非的教師,當地的學生總是告訴我:‘先生,非洲沒有好的繪畫材料。’而我就用課堂教學的時間,從地上撿起一幅廢報紙創作了這幅畫,現身說法地去告訴學生:貧窮不可怕,但不能沒有志氣,而且藝術不存在‘窮、富’之分,而隻論情感的真與假。”
認識世界 唯有深入了解才能命運與共
“在我們認識世界的時候,總是免不了會主觀先行,而要想讓對方接納自己,最好的辦法就是懷抱謙遜的态度,先去了解和學習對方。”嶽钰告訴記者,從非洲回來之後,還有許多身邊的人詢問他的非洲生活,問到最多的問題之一,就是“非洲是否非常非常熱?”“而實際上,阿斯馬拉位于東非高原最北端,海拔2400米的哈馬森高原上,有‘雲中之城’之譽,四季氣候涼爽。”
“中國文化要融入世界,必須先了解世界,隻有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,才能夠談到相互的友好交流互惠互利。而且這種了解是需要書本和現實兩種知識的,隻有這樣才能讓文化有深度、有濃度、有烈度、有廣度,否則僅是那些背形式、擺積木式的表面藝術,就很難打動人。”而嶽钰的非洲主題畫,也入選了首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,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“中國美術家非洲繪畫作品展”,并獨享一展廳。
從非洲回國之後,嶽钰并沒有停下腳步。作為該校絲綢之路學院首席藝術家、畫家,嶽钰還獨自背起行囊,步行150多個國家,走進500多座教堂,足迹踏遍古絲綢之路上的西亞地區,以及歐洲、美洲……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、美食,以豐富自己的藝術創作。“新時代下的中國文化藝術,隻有在詳細了解本國文化和深入了解别國文化的基礎上,才能真正地走出國門,成為别人願意自覺接受的文化形式,真正達到命運與共。”
而就在此次非洲專題畫展上,塵封多年的畫作再次呈現,依然散發光芒。“這就是非洲。”幾位駐華使節的評價,也正是嶽钰至今對真對美的不懈追求。